刺槐為什么會叫洋槐?
刺槐(Robinia pseudoacacia)為豆科刺槐屬(Robinia)的代表性植物,起源于美國北緯43度—45度之間。原產地年降水量為1000—1500mm。7月份平均氣溫為20℃—27℃,最高氣溫30℃—38℃,1月份平均氣溫為2℃—8℃,最低氣溫在-10℃—25℃之間。
刺槐于17世紀傳入歐洲,20世紀初由法國傳遍世界各地。我國于19世紀末從歐洲引入刺槐,故名洋槐。1900—1918年間,首先在山東半島栽植,之后擴展到全國各地。目前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北緯23度—46度,東經86度—124度之間。目前,在全球范圍內刺槐已成為僅次于楊樹和桉樹的第三大闊葉樹種。

刺槐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其生態適應性與經濟價值。從生態適應性來看,刺槐可以在海拔0-2100m的地域栽培,在海拔400-1200m生長良好。刺槐有廣泛的溫濕適應性,在年均氣溫5℃以下,年降水量低于200mm地區表現為灌叢狀態;在年均氣溫5℃-7℃,年降水量為200-700mm地區生長良好,可成為大型喬木;在年平均氣溫14℃以上,年降水量在700mm以上地區生長迅速。在一些地區,刺槐的生長速度甚至可以超過楊樹。

刺槐對土壤條件的適應性也很強,它喜歡濕潤肥沃的中性沙壤土,但也可以在干旱貧瘠的石礫、礦渣上生長,可以忍耐3‰的土壤含鹽量,在自然狀態下,可見于黃海、渤海之濱與黃土高原的塬面、荒溝、土石坡與沙化地。刺槐具有根瘤菌,可以固氮,每公頃刺槐林分每年有50千克氮進入氮素循環,比其他植物的林分高出1倍。刺槐對城市環境有很高的抗性,耐寒、耐煙、抗鹽。因此,刺槐不僅是流動沙地造林的先鋒樹種,也是廢棄荒山礦山生態恢復的重要樹種,在防風治沙,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建設上意義重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