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葉黃楊常見的病害有哪些?
大葉黃楊常見的病害:
褐斑病 主要危害大葉黃楊的葉片,重者可使葉片提早脫落、樹勢減弱。發病初期表現為葉片上具有深黃色圓狀斑點,后逐漸變成褐色,夏季高溫高濕期為發病高峰期。病斑逐漸擴展為不規則狀,發病后期病斑變成赭石色或灰色。病原菌以菌絲體或子座在落葉上越冬,翌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,隨風雨或澆水傳播。
防治方法:及時清除落葉并銷毀,減少侵染源;早春噴施3~5波美度石硫合劑,消滅越冬病源,加強水肥管理,增強樹勢,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;加強通風透光,及時修剪過密枝條;發病期噴50%多菌靈可濕性顆粒500倍液或75%百菌清可濕性顆粒700倍液,每7天1次,連續噴3~4次可有效防治。

白粉病 主要危害大葉黃楊的葉片和嫩梢。發病時葉片上著生有白色圓形斑。隨著病斑的不斷擴展,連接成不規則狀大病斑,手摸可有白色粉狀物,發病嚴重者可使嫩葉畸形、老葉皺縮、嫩梢萎縮。華北中部從3月初至10月中下旬均有發病,病原菌在秋末和初冬產生灰色膜狀菌層越冬,春天溫度適宜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,借風雨和澆水傳播。
防治方法:冬季及時清除落葉并燒毀;發病時可噴施70%硫菌靈可濕性顆粒1000倍液或用10%多效霉素可濕性顆粒500倍液或25%粉銹寧可濕性顆粒1000倍液噴霧,7~10天1次,連續噴3~4次可有效防治病情。

煤污病 主要侵染大葉黃楊的葉片,發病初期呈點片狀煤煙狀,以后逐漸擴大連接成片,重者可覆蓋整個葉面,常出現薄片狀,會開裂、剝落。此病系多種煤污菌侵染所致,這些病菌主要寄生在蚜蟲、介殼蟲等排泄物和分泌物上。在蔭蔽、高濕、高溫和通風不良的情況下極易發生此病。病菌以菌絲體、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寄主植物上越冬,翌春寄主植物上出現介殼蟲和蚜蟲排泄物或分泌物時,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便萌發,對植株葉片進行侵染,病菌可多次侵染,使病害反復發生。
防治方法:及時殺滅蚜蟲、介殼蟲;種植不可過密,及時修剪,加強通風透光;如有發生可噴灑0.3波美度石硫合劑兩次,每15天1次,或在發病初期噴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,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顆粒1000倍液每10天1次,連續噴2~3次可有效防治病情。

立枯病 最初是患病植株個別枝條的上部葉片青干失水,繼而整個枝條和全株呈青枯失水狀,最終是葉片呈黃白色而整株死亡。病原菌多以根部傷口侵入,也可直接侵入植株。一般5月中旬開始發病,7、8兩月為發病高峰期,有的植株從發病到死亡不超過一周。
防治方法:(1)加強疫情檢查,不引進帶病植株;(2)加強水肥管理,提高植株抗病力,栽培地保持濕潤,但不能積水;(3)如發現有患病植株應及時將病株拔除燒毀,對栽培地用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澆灌消毒,用量為5~6kg/m2,連續澆灌3次,每次間隔5天;也可用硫磺粉0.5kg與土壤充分拌勻,進行消毒;(4)對于初發病的植株,如病癥較輕,可在用殺菌劑灌根的同時,用50%多菌靈500倍液或65%代森鋅1000倍液對植株交替噴霧,連噴2~3次。
上一篇:大葉黃楊主要蟲害有哪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