欒樹的栽培
欒樹,學名Enkianthus chinensis Franch.,又稱燈籠樹,為杜鵑花科吊鐘花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。原產于我國北部及中部,日本、朝鮮也有分布,現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,湖南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,云南,生于海拔900~3600m的山坡疏林中。每當夏日,在它的枝端兩側掛著十幾朵肉紅色的鐘形花朵,所以又稱作吊鐘花。欒樹適應性強、季相明顯,是理想的綠化、觀葉樹種,宜作庭蔭樹,行道樹及園景樹,還是工業污染區配植的好樹種。欒樹的生長速度特別快,在園林綠化中,有著相當大的使用量,是行道樹、造林植物、公園綠化、小區綠化的優良樹種。其綠化效果好,體現速度快,經濟價格高。

扦插育苗
在秋季樹木落葉后,結合1年生小苗平茬,把基徑0.5~2cm的樹干收集起來作為種條,或采集多年生欒樹的當年萌蘗苗干、徒長枝作種條,采后即用濕土或濕砂掩埋,使其不失水分以備作插穗用。插穗冬藏地點應選擇不易積水的背陰處,溝深80cm左右,溝寬和長視插穗而定。在溝底鋪一層深約2-3cm的濕砂,把插穗豎放在砂藏溝內。注意葉芽方向向上,單層擺放,再覆蓋50-60cm厚的濕砂。春季取出掩埋的插條,剪成15cm左右的小段,上剪口平剪,距芽1.5cm,下剪口斜剪,在靠近芽下剪切。插壤以富含腐殖質、土質疏松、通氣良好、保水性好的壤質土為好,施腐熟有機肥。插壤秋季準備好,深耕細作,整平整細,翌年春季扦插。株行距(30×50)cm,先用木打孔,直插,插穗外露1-2個芽。插后保持土壤水分,適當搭建蔭棚并施氦肥、磷肥,進行適當灌溉并追肥,苗木硬化期時,控水控肥,促使木質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