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為啥要對苗圃進行翻耕,該如何翻耕?
苗木人都知道秋季要進行翻耕,那為什么要進行翻耕呢?因為翻耕可以讓種子在土壤中得到呼吸,更容易生長,是中國南北方慣用了幾千年的耕種方法,也是南北方唯一統一的耕種方法。
中國約在2000多年前就已開始使用帶犁壁的犁翻耕土地。翻耕是指把土地進行鏟起、打散、疏通等把土地變得平整松散,是耕種最初步的一個過程,翻耕的作用有以下幾點:
① 將一定深度的緊實土層變為疏松細碎的耕層,從而增加土壤孔隙度,以利于接納和貯存雨水,促進土壤中潛在養分轉化為有效養分和促使苗木根系的伸展;
② 可以將地表的植物殘茬、雜草、肥料翻入土中,清潔耕層表面,從而提高整地和播種質量,翻埋的肥料則可調整養分的垂直分布;
※ 注意:在干旱情況下翻耕,土壤常因下層濕土被翻到上面而損失水分;在水土流失或風蝕地區,耕后土壤處于疏松狀態,易引起水蝕或風蝕。
① 翻耕以后的排水跟灌水,一定要做到絕對不能澇,寧可干不能澇。
② 循環水要能夠澆灌,最好是漫灌,漫灌以后就能馬上走掉,做到能排能灌。
③ 翻耕以后種下去的植物,它的土球下面有25公分的松土層,松土下面最好有水濕。地下水位在25公分的松土層以下,這樣又能吸收,往上提水,又不淹水,不澇。
在北方一些缺水的鹽堿地,他們不翻耕,翻耕以后也不開溝,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水。但是有一點可以做到,在30-50畝之間,造一個大型的環形溝,這樣就可以利用深溝來排水,同時起到降鹽堿的作用。
環形溝是保證排水排澇的關鍵,沒有環形溝就不能快速排水。每個區域,根據它種植的苗木不同,苗木的習性不同,含水和降雨量不同,做成有層次的大溝小溝。
掌握耕作的合適深度是提高耕地質量、發揮翻耕作用的一項重要技術,耕地深、耕層厚、土層松軟,有利于貯水保墑。耕層厚而疏松,通氣性好,有機質礦化加速。
但是在某些條件下,如在多風、高溫、干旱地區或季節,深耕會加劇水分丟失;翻耕過深易將底層的還原性物質和生土翻到耕層上部,未經熟化,對幼苗生長不利。
■ 粘土、鹽堿土宜深耕,沙土宜淺耕;
■ 秋耕宜深,春耕宜淺;
■ 休閑地宜深,播種前宜淺;
■ 土層較厚,表底土質地一致宜深,土層較薄,有石礫的土壤宜淺;
4. 肥料
在化學肥料大量使用以前,農民冬天都會做一樣事情,叫做犁冬田,把土地翻上來,曬、凍,又是消毒,又整合有機物,又能氧化;另外,再加上一些塘泥,作為一種補肥的方法。
現在很多沙壤土、大的河道沖擊洲,還是有松土層的,但是很多地方特別是水稻田,經過多年的種植,下面形成了一個硬質的土層,在翻耕的時候一定要打破。在翻耕的時候,要在黏土層里增加腐殖酸和益生菌,讓它們穿透土層,增加土地的松軟度。
肥料、微量元素、消毒殺菌劑、殺蟲劑翻耕時全部在下面翻好。很多的蟲子冬天在土壤里過冬的,殺蟲劑直接就把它們殺掉了。這樣的方式翻耕的苗圃,一般翻耕后第一年就不用處理了,肥力也足了,消毒劑、所缺的微量元素在翻耕的時候都添加進去了。
5. 酸堿度調和
還有一個重點是土地酸堿度的調和,要根據不同的土質,在翻耕的時候增加相應的化學肥料,來調和土地的酸堿度。通常調到中性,或者弱酸性、弱堿性為宜,一般PH值在6.6-7.4之間,一般的植物都可以種。
當然也有些植物是喜歡偏酸性土壤的,比如茶花、茶梅、杜鵑等,所以要根據土壤的不同,種植品種不同,對品種的適應性有深入的了解,在生根以后,補充肥料和酸堿度的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