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竹的栽培技術






雷竹的栽培技術
整地
全面深翻,深度30厘米。清除石塊、樹樁等。把表土翻人土中,這樣有利于雜草的腐爛和有機質的分解。平地要開好排水溝,以防積水。每畝挖穴60個左右,長80厘米、寬50厘米、深40厘米,然后下足底肥。每穴施基肥25千克左右。
雷竹種植以6月份梅雨季為最好,造林成活率高,發鞭快,當年就能出筍。或在秋末冬初栽母竹,首先將腐熟的基肥用表土拌勻踏實。母竹置于穴中時要求鞭根舒展,底部與土密接,再填入表土,分層打實。注意在竹蔸周圍打實,不能在母竹蔸上面敲打,以防傷鞭。總之,栽竹要做到:竹蔸要栽深,竹鞭要淺埋,上層覆土要松,下層泥土與竹蔸、竹根要緊貼。
覆蓋
覆蓋物有竹葉、礱糠、稻草、竹粉、麥殼、廄肥以及大棚等。覆蓋一般“冬至”開始,覆蓋物要求均勻,厚30厘米以上,并插入溫度計,觀察覆蓋層溫度變化。一般竹林地覆蓋10天左右即有竹筍開始出土,采筍期可持續60-100天。覆蓋后一個月注意及時采收竹筍,到了3月份天氣轉暖時,要及時去掉覆蓋物。
施肥
⑴6月份新竹成竹后,及時施肥,以速效肥為好。每畝施尿素40千克、過磷酸鈣100千克、氯化鉀20千克,結合松土進行。挖去5年以上老竹,將肥料深翻人士中,以促進地下鞭早發。
⑵9月份用人糞1000千克,兌水1倍以上,澆潑。高溫干旱。應進行澆水,每畝5000千克左右,以促進筍芽提早分化。
⑶11月上旬施豬、牛廄肥4000千克,翻入土中。
⑷準備覆蓋前5天要松土施肥,每畝施碳銨100千克,拌勻后撒施。再撒施有機肥2500-3500千克。施肥后再澆一次透水。
幼林管理
⑴除草松土、實行林間套種,以耕代撫,加速土壤熟化。2月、6月、9月可結合松土進行除草。前2年可間作農作物,套種作物以豆類、薯類和蔬菜為主,不宜套種玉米、麥類、高粱、芝麻等。
⑵造林后的頭兩年,要追施人糞尿或尿素1-3次。第一年2月份每株母竹可施人糞10千克,6月份施人糞25千克,9月份施豬糞或嫩草、豆稈、綠肥25千克。或用氮、磷、鉀相應含量的化肥。如用化肥,適當遠施、散施。干旱季節在母竹蒲頭周圍覆土蓋草,保持土壤濕潤。
⑶造林第一年新栽母竹保持成竹1-2株,一般第三年每畝立竹數達700多株,即可形成竹園,進入竹筍豐產期。
成林管理
⑴更新:每年留養定量的新竹,伐去等量老竹,保證每畝立竹數800-1000株。深翻施肥時,要挖除發黑或無芽的老竹鞭,促發新鞭。新竹留養要在筍盛期一周內留足。在新竹長成后的5-6月,結合松上施肥砍除老竹。
⑵采筍:除留足當年母竹數外,其余筍全部挖取。一般在筍籜籜葉開始開裂、筍尖露頭出土10-20厘米時采挖。采割竹筍必須掌握5個技術要點。一是割高留低;二是割近留遠;三是適時割筍;四是留筍基割斷;五是要保證割筍質量。割筍時要扒開筍周圍泥土,用鋒利的鏟刀切斷,要做到切口平整,不傷小筍和筍芽,并要在采筍后3-4天割口干燥后覆回原土。在產筍期留好母竹,伐去無養筍能力的老竹。
⑶施肥:第一次在出筍前半個月至一個月,施速效肥,淺鋤施肥或開溝施肥;第二次在初夏4-5月進行,主要是將有機肥拌化肥撒施林地,再進行翻土;第i次于秋冬時重施基肥,撒施或穴施有機肥并翻土埋入。施肥量以全年施肥量為準,第一次占25%,第二次占35%,第三次占4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