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葉蘭鑒賞
一葉蘭,顧名詞義,就是一片葉子的植物,然而,由于命名法的混亂,市場上有兩類植物都叫一葉蘭,一類是蘭科,一類是百合科。
首先說蘭科的一葉蘭,通常指臺灣一葉蘭,學名:Pleione Formosalla Hayata.,屬于蘭科、一葉蘭屬多年生常綠附生球根花卉,原產臺灣,1911年被發現命名。一葉蘭假鱗莖呈扁狀卵形或卵球形,上端漸狹成明顯的頸,綠色或暗紫色,頂端具1枚葉,葉長10-30厘米,在花期尚幼嫩,長成后橢圓形或倒披針形,紙質,先端急尖或鈍,為倒披針形,有平行脈,基部漸狹成柄;花葶從無葉的老假鱗莖基部發出,直立,長7—16厘米,花朵為單花或少數幾朵成總狀花序,具典型蘭科花卉特征,花白色至粉紅色,唇瓣色澤常略淺于花瓣,上面具有黃色、紅色或褐色斑,有時略芳香;蒴果紡錘狀,種子細小量多;花期主要為春夏兩季,入秋之后以球莖冬眠。

我們再看百合科一葉蘭,學名:Aspidistra elatior Blume.,又名蜘蛛抱蛋、箬葉,別名大葉萬年青、竹葉盤、九龍盤、竹節伸筋等,雖叫一葉蘭,其實并非蘭科植物,而是百合科、蜘蛛抱蛋屬多年生常綠宿根性植物。高40-70厘米,根狀莖近圓柱形,具節和鱗片;葉單生,彼此相距1-3厘米,矩圓狀披針形、披針形至近橢圓形,邊緣多少皺波狀,兩面綠色,有時稍具黃白色斑點或條紋;葉柄明顯,粗壯;總花梗長0.5-2厘米;苞片3-4枚,淡綠色,有時有紫色細點;花被鐘狀,外面帶紫色或暗紫色,內面下部淡紫色或深紫色;蒴果球形,花期4月到5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