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茉莉根的功效與作用
紫茉莉又叫胭脂花、粉豆花、夜飯花、狀元花、丁香葉等,在我國各地均有一定的分布,不過,因為紫茉莉并不耐寒,因此在冬季里需要保暖才能過冬。紫茉莉除了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以外,它也是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植物,它的根、葉可供藥用,有清熱解毒、活血調經和滋補的功效。種子白粉可去面部癍痣粉刺。
紫茉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,高可達1米。根肥粗,倒圓錐形,黑色或黑褐色。莖直立,圓柱形,多分枝,無毛或疏生細柔毛,節(jié)稍膨大。葉片卵形或卵狀三角形,長3-15厘米,寬2-9厘米,頂端漸尖,基部截形或心形,全緣,兩面均無毛,脈隆起;葉柄長1-4厘米,上部葉幾無柄。花常數朵簇生枝端;花梗長1-2毫米;總苞鐘形,長約1厘米,5裂,裂片三角狀卵形,頂端漸尖,無毛,具脈紋,果時宿存;花被紫紅色、黃色、白色或雜色,高腳碟狀,筒部長2-6厘米,檐部直徑2.5-3厘米,5淺裂;花午后開放,有香氣,次日午前凋萎;雄蕊5,花絲細長,常伸出花外,花藥球形;花柱單生,線形,伸出花外,柱頭頭狀。瘦果球形,直徑5-8毫米,革質,黑色,表面具皺紋;種子胚乳白粉質。花期6-10月,果期8-11月。

藥理作用
紫茉莉根也被稱為入地老鼠,對皮膚、粘膜有刺激性。花在晚上吐出濃郁的香氣,可麻醉及驅除蚊蟲。同屬植物多花紫茉莉之水提取物,在初步動物篩選試驗中有抗腫瘤作用。
功用主治
紫茉莉利尿,瀉熱,活血散瘀。治淋濁,帶下,肺勞吐血,癰疽發(fā)背,急性關節(jié)炎。去風,活血。治乳癰,白濁。利小便,消水腫。治婦女紅崩、白帶,疔癀,損傷及接骨。解熱,緩下,破瘀,調經。治肺勞咳血。治勞傷體瘦,頭昏目眩,五淋及女子崩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