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掃墓為啥要種塔柏
自上古以來便流傳一些習俗,在墳地植樹以安死者魂魄,清香之氣可避免遺體腐爛和動物破壞,因塔柏四季常青,千年不朽,所以墳地四周多植塔柏,墳地樹木的榮枯,反映著死者魂魄的安否。
對于樹葬遺俗有人認為是“靈魂歸宿”,有人認為是“祖先崇拜”,也有人認為是紀念“初民巢居”。相通的是,死者的靈魂都要依托于樹,這棵樹便是典型的“墓樹”,也是后世墓地所植之樹的前身。若將樹作為靈魂轉移的對象,塔柏是華夏先民的首選。

周代塔柏樹被作為最高等級的墓地植樹,塔柏作為墳樹是高貴地位的象征。《周禮.冢人》疏引《春秋緯》:“天子墳高三仞,樹以松;諸侯半之,樹以柏;大夫八尺,樹以藥草;士四尺,樹以槐。”
由于“禮制”的作用,墳的高低與樹的種類與死者的身份有著密切關系。春秋戰國后期,周禮中嚴格的墓葬制度被突破,隨著歷史的變遷,塔柏從國君陵上的專利,成為凡人墳上的標記,以至于塔柏一詞逐漸成為墳樹乃至墳墓的別稱。
而塔柏的使用和崇拜由來已久。從人類發現億年前的塔柏化石到繁衍至今,塔柏在地球上生存歷史超過一億年,其種屬在全球各地有著廣泛地分布。中國最古老的柏樹要數陜西省黃陵縣軒轅廟內的“黃帝手植柏”,已經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,也被稱為“軒轅柏”,外國人稱為“世界柏樹之父”。滄桑歲月佐證著中國人的塔柏情結。
不僅僅是墓地,墓穴中之棺槨也與塔柏密切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