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桕的生態價值
烏桕為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,據《本草綱目》描述“烏臼,烏喜食其子,因以名之”;烏桕因其秋季下霜后葉子變紅,色彩紅艷而備受民眾喜歡,《水亭秋日偶成》中“巾子峰頭烏桕樹,微霜未落已先紅”正是對其葉片變色很好的描述。
1、烏桕紅葉的生態效應
自古描寫烏桕“紅葉”的詩句較多
唐朝詩人張繼的《楓橋夜泊》“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; 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”中提到的“江楓”就是烏桕;

李白在《小溪秋色》“楓香烏桕兩相依,紅葉隨風傷別離;群鴨岸邊勤對鏡,舊裝漸褪換新衣”中提到了楓香和烏桕的紅葉,但是對紅葉離開樹枝寫的有點傷感;
晚清徐定超《詠烏桕》“家住楓林罕見楓,晚秋閑步夕陽中;此間好景無人識,烏桕經霜滿樹紅”則說家住在叫“楓林”地方卻很少見到楓樹,烏桕樹在濃霜的熏染下滿樹變紅,但是這么漂亮的風景由于欣賞的人太少而感到遺憾。
宋代詩人楊萬里《秋山》“梧葉新黃柿葉紅,更兼烏桕與丹楓;只言山色秋蕭索,繡出西湖三四峰”提到了烏桕的紅色葉片,其在《秋山》(之二)“烏桕平生老染工,錯將鐵皂作猩紅;小楓一夜偷天酒,卻倩孤松掩醉容”描述更是有趣,把烏桕形容為一個老染工,錯把自己像鐵一樣的黑褐色染成了猩紅色;同時還利用擬人化的手法指出“小楓樹由于在夜間似偷喝了天酒”而使其葉片變紅,呵呵。
正是由于烏桕秋季呈現出來的獨特美,多個地方開展了以賞烏桕紅葉為主題的秋季旅游活動,比如湖北省大悟縣有烏桕300多萬株,田埂、地頭、山崗、丘陵到處可見,那一樹樹火紅的烏桕真是令人心曠神怡,不愧有“烏桕赤于楓,園林二月中”的美名。